PG电子,pg娱乐,PG电子试玩平台,PG电子技巧,PG电子下载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亚冬会上,亚布力滑雪场迎来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等项目的激烈角逐。在本届亚冬会中,裁判员、医疗队所使用的国产雪板表现亮眼,这也是中国冰雪制造企业首次为国际赛事提供核心雪具。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品牌形成的赛事滑雪装备垄断局面已被打破,这一现象既彰显了中国冰雪装备产业的强大实力,也为雪具品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有多款冰雪运动装备与亚冬会组委会签约,涵盖双板、碳纤维滑雪头盔等类型。”日前,冰雪欢腾体育装备科技(哈尔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冰雪欢腾”)总经理胡照会告诉记者。
“传统双板一般使用木芯制作,但木头是天然材料,是雪板制造中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品牌从之前的单木芯研发到双木芯、混合木芯,都是为了解决雪板的稳定性问题。”胡照会介绍,“此次亚冬会我们提供的双板首次融入多项航空航天技术,而且性能稳定,可设计性强。”
胡照会告诉记者,“我们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经过上万次实验后,研发出的航空高弹复合芯材,摒弃了传统的木芯技术,让冰雪装备在性能和寿命上实现质的飞跃,使雪板更轻、更耐用、更具爆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与大多数运动装备一样,由于各种复杂因素,雪板也需要“中国定制”。胡照会告诉记者,“国际品牌雪板主要根据欧美使用者的身材、比例、发力点设计,中国运动员可能难以充分发挥其性能。因此,冰雪欢腾技术团队在为国家队设计竞技雪板时,正在尝试赋予雪板中国特色,将雪板‘本土化’。”
亚冬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史俊煜表示,冰雪欢腾依托于哈工大航天材料与科技研发成果,为亚冬会赛事工作人员提供冰雪装备,是本土品牌首次为国际综合赛事提供冰雪器材的一次突破和尝试,是展示本土滑雪器材装备实力的重要机遇。
事实上,越来越多中国冰雪企业正在以创新之名登上国际舞台,如安踏定制的搭载自研高性能防水透湿材料的领奖服、可通过传感器分析滑雪者动作数据的滑雪服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比赛到大众运动的全产业链冰雪装备器材。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内企业对冰雪装备研发的投入持续加大,中国冰雪装备市场长期被国际品牌垄断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宋赫民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冰雪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领域以代工贴牌为主,没能建立起有足够影响力的品牌形象。而冰雪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相关企业应借助亚冬会等国际舞台,进一步建立中国自主品牌良好形象,以高质量的产品打入全球市场。
冰雪装备是冰雪经济的基础保障。有专家指出,尽管国产冰雪装备在部分领域已与国际品牌实现“并跑”,但高端市场仍相当程度依赖进口。国产品牌仍有进步空间。有观点认为这主要归咎于起步晚,但业内人士指出,起步晚并非核心问题。
“滑雪板、固定器、雪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生产工艺、产品材质、生产设备都没有很大的变化,国产品牌并不存在所谓的‘起步晚’。”梅州晟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巧辉告诉记者,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下风,国内市场暂时也不大,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在产品、生产设备等开发创新投入上不足。
黄巧辉进一步分析,“未来国产品牌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从材料、生产工艺上做出变革。实际上,要做一款竞赛装备,首先需要解决原材料问题,目前主要原材料需要进口,有些用于比赛的材料是品牌与材料商联合开发,国产品牌订购时会存在‘卡脖子’问题;其次是生产设备,板底与边刃的打磨设备动辄几百万元,国内大部分工厂都没有;再次,每一款装备开发都需要优秀的运动员参与并反复测试调整,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刚好能‘对症下药’。”
晟辉科技曾与北京化工、中国航天703所一起做了一个滑雪板新材料及轻量化的研学项目。黄巧辉认为,“对于体量较小的公司来说,与相关专业高校、品牌生产商紧密联合,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十分重要,能够从研发、设计、生产、使用端形成闭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整个亚冬会雪具设计过程中,哈工大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多的帮助,从材料配比、技术讨论等软件支持,到产品测试、实验室等硬件支持。”胡照会告诉记者,“而我们公司的长处正是新材料研发,拿此次亚冬会雪具来说,我们在研发出新材料后,进一步完成雪板结构等设计,形成产业闭环。”
有观点指出,我国科技创新正处在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造力比制造力更加重要。如果前沿技术能够与市场需求相连接,或者由市场需求引导前沿技术的研究方向,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十分显著的推动力。但现阶段,冰雪装备产业中的中小个体想要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一位主营护具及固定器材料开发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有考虑过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但他们的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相距甚远。比如最终产品可能出现成本较高、不能量产等问题,研发周期也比较长。学校可以停留在基础理论,但企业需要经济发展,因此只有立足于成熟、可实施技术基础上的项目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需要。”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目前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检测方法,且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冰雪装备人才仍有不足。另一方面,合作平台与机制仍不完善,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科研机构等亟需更多的协作机会。